【大义凛然的含义】“大义凛然”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重大原则或正义问题时,表现出坚定、正直、不屈不挠的态度。这个词语强调的是一个人在关键时刻所展现出的道德勇气和责任感。
一、含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大义凛然 |
拼音 | dà yì lǐn rán |
释义 | 形容人坚守道义、正气凛然、不畏强权、不惧威胁,表现出一种坚定而庄重的精神状态。 |
出处 | 常见于古代文学作品中,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多用于描写英雄人物的高尚品格。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常用于描述人物在关键时刻的英勇表现。 |
近义词 | 刚正不阿、正气浩然、义无反顾 |
反义词 | 胆小怕事、卑躬屈膝、屈服妥协 |
二、具体解析
“大义”指的是正义、正道、道德准则;“凛然”则是指严肃、庄重、令人敬畏的样子。两者结合,表达出一种在面对是非、善恶、生死等重大问题时,毫不动摇、坚持原则的态度。
例如:在国家危难之际,一位将军誓死守城,面对敌军威逼利诱毫不退缩,这种行为就被称为“大义凛然”。
三、使用场景
- 历史人物:如文天祥、岳飞等,他们在国家存亡之际表现出的忠诚与勇敢,常被用来形容为“大义凛然”。
- 现代情境:在社会公义面前,有人挺身而出,揭露腐败、维护公平,也可称为“大义凛然”。
- 文学作品:小说、影视剧中,常通过角色的行为来体现这一精神。
四、注意事项
虽然“大义凛然”是一种褒义词,但在实际运用中需注意语境,避免滥用。它更适用于具有强烈道德感、责任感的人物形象,而非泛泛而谈的“勇敢”。
五、结语
“大义凛然”不仅是一种精神风貌,更是对个人品德的高度评价。在当今社会,弘扬这种精神,有助于提升公众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