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红疹临床上常见于药疹、水痘、多形红斑、接触性皮炎、玫瑰糠疹、猩红热、湿疹等。
2、多见于药疹中的麻疹型、猩红热型、湿疹型。麻疹型药疹皮损为针尖至粟粒大小的红色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泛发全身,以躯干为多,严重者可伴发瘀点,瘙痒明显。猩红热型药疹皮损呈弥漫性鲜红斑,或呈米粒至豆大红色斑疹或斑丘疹,密集对称分布,常从面颈部向躯干四肢分布,1~4天内遍布全身,尤以皱褶部位或四肢屈侧更为明显,皮损可密集、融合,瘙痒明显。湿疹型药疹皮损为局限性或泛发全身的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等,有时继发糜烂、渗出。
3、初起时体温升高,一般不到39℃,经过1~3天即恢复正常。皮损和发热几乎同时出现或略晚,先是红色小丘疹,后迅速变成米粒到豆粒大的圆形或卵圆形水疱,周围有红晕。新的红丘疹及水疱可在3~5天内陆续发生或分批出现,水疱逐渐干涸,中心可四陷为脐窝状,继而结痂。因而丘疹、水疱及痂往往同时存在,在2~3周内,痂全脱落而愈。
4、多见于多形红斑中的红斑丘疹型,以红斑、丘疹为主,也可见风团,初起时呈水肿性红斑或淡红色扁平丘疹,呈圆形,略隆起,境界清楚,数目不定,主要分布于四肢末端伸侧面,少数可累及躯干部位。单个皮疹呈离心性向外扩大,1~2日内红斑直径可达1~3cm。
5、皮损发生于接触部位,在接触的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和大疱,疱壁紧张、内容清亮,水疱破后呈糜烂面,偶尔发生组织坏死。患部常有灼痒或灼痛感,搔抓后可将致病物带到远隔皮损部位,产生性质类似的病变,少数严重病例可有全身反应。
6、部分患者有前驱症状如发热、头痛、咽部不适、关节疼痛等,皮损通常初期为单个淡红色的丘疹或斑疹,自觉轻度或中度瘙痒,少部分患者出现剧烈瘙痒或完全不痒,大多无全身症状。
7、多见于急性湿疹,表现为多形性皮疹,常在红斑基础上有针头到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严重时有小水疱,常融合成片。常因搔抓形成点状糜烂面,有明显浆液性渗出。
8、皮疹从耳后、颈、上胸部开始,向上蔓延至面部,在24小时内即可遍及全身,基本损害由针头大小的点状斑疹组成,排列密集,融合成片,猩红色,加压时皮肤呈黄白色,去压后淡黄色皮肤先出现红色小点,随即渐渐融合重现弥漫性潮红。皮肤皱褶处如肘、胭窝处皮疹较密,因摩擦与挤压常出现皮下出血,呈紫红色线状,称帕氏线(Pastia线)。较严重者皮疹可呈粟粒样丘疹或丘疱疹,更严重者可有出血性皮疹。
9、药疹的的病因包括个体因素和药物因素;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多形红斑病因复杂,感染、药物、食物及物理因素均可引发本病;玫瑰糠疹病因不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有强烈刺激性物质或有致敏性而无强烈刺激性的物质所致;猩红热是由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湿疹病因不明,与各种内外部因素相互作用有关。
10、红疹根据典型皮损特点可作出初步判断,具体病因的需依据患者疾病史、药物史、接触史、其他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进行确诊。
11、红疹需根据具体病因进行对应的处理,。药疹有一定的自限性,停止使用致敏药物后常有好转。重型药疹则需要住院治疗,多数患者需要使用激素以及抗生素等治疗方法。水痘可选用阿昔洛韦进行抗病毒治疗,外用药物可选用炉甘石洗剂,继发感染可选用抗生素乳膏。多形红斑、接触性皮炎、玫瑰糠疹、湿疹患者应根据病情轻重口服抗组胺药物或糖皮质激素,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3%硼酸溶液、糖皮质激素霜剂等。猩红热治疗上首选青霉素,对已经化脓的病灶,必要时给予切开引流或手术治疗。
【#红疹图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